2025年春季新学期已扬帆起航,新学期,新起点,为了确保学校安全工作在新学期中能够高效有序地推进,我们特别准备了这份详尽的2025年春季学期安全工作重点指南。
该指南基于全年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及重要节日的安全需求精心编制,每月的安全工作重点清晰明了,旨在助力每一位教育同仁更好地守护校园安全。
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广大教育同仁收藏并转发此指南,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1. 开学前安全隐患大排查。开学前对校园内所有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教学楼、宿舍、食堂、操场、实验室、图书馆等区域,确保建筑稳固无隐患、消防设施完备、水电线路安全等。
2. 上好“开学第一堂安全课”。以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欺凌、防侵害、防溺水、防诈骗等为重点,精心准备新学期安全第一课,并适时组织师生开展消防逃生演练。
3. 加强开学心理健康工作。新学期伊始,需加强学生开学心理健康工作,通过家校合作、情绪管理指导及实施心理健康测评等措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确保其平稳过渡并健康成长。
4. 加强食堂安全管理。严格把控食材采购、储存、加工、留样等环节,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与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确保师生饮食健康。同时,检查校园周边食品摊贩,净化校园周边饮食环境。
5. 强化校园消防安全与交通安全。统筹抓好电动自行车管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治理等工作。优化“护学岗”“高峰勤务”机制,打击非法接送学生车辆,维护校园及周边交通秩序。严格落实“人车分流”制度,确认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同时加强对校园内道路和通行车辆的交通安全管理,严格控制车辆进出校园的时间和区域,减少安全隐患。
6.全面提升校园安防能力。全面开展排查整治,加强人防技防建设,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确保安全防范措施和日常管理到位,严防校园恶性事故发生。
1. 加强春季传染病防范工作。开展春季传染病防控专题教育活动,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栏展示及主题班会等多种渠道,向学生普及流感、水痘、诺如病毒等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与防护技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缺课、病因追查和登记、传染病疫情报告等制度,确保传染病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 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如专题讲座、互动体验、情景模拟、知识竞赛等,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传授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 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同学的“前哨”作用,加强对异常苗头的感知,针对不同类型学生,与家长加强联系沟通,相应开展健康教育、心理关爱、咨询辅导、转介诊治等工作。
4. 持续推进防欺凌专项行动。认真落实《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十项要求”》,联动公安部门加强涉欺凌线索摸排,组织一轮涉校涉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校园周边治安乱点集中整治,完成校园暴力和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整治阶段”工作。
5. 开展上下学交通安全教育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的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1. 加强校外活动安全管理。加强学生春游、社会实践活动等集体外出活动安全管理,落实审批制度,强化过程管理,严防发生交通等安全事故。
2. 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包括专家讲座、实践体验(如参观基地、模拟演练)、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及海报设计赛等,旨在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责任感强的新时代青少年。
3. 确保节日校园安全稳定。严格执行“1530”安全教育机制,即在每日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学前5分钟、每个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进行安全教育。针对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等重要节日,特别开展节前安全教育活动,提醒学生及其家长重视假期期间的居家安全、旅行安全、消防安全及交通安全。同时,强化节日期间的值班值守、巡逻检查、信息报告及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校园安全无虞。
4. 防范校园食品安全风险。持续推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全面开展食堂全流程安全检查,重点整治食品原料查验不严、加工场所设施老旧、餐具消毒不彻底及从业人员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确保食堂食品安全。
5. 抓好防电信诈骗和网络安全工作。通过主题班会、案例警示、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提醒学生和家长防范电信诈骗,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1. 开展“5·12”防灾减灾活动。通过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组织地震与火灾应急疏散演练、开展技能培训与实操、实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全面深入地开展“512防灾减灾活动”,提升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逃生技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2. 重点做好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宣传,如举办防溺水专题讲座、组织主题班会、发放《致学生家长防溺水安全信》等,全面向学生普及防溺水知识,重点讲解溺水的危险性、危险水域的识别以及自救与互救方法,提升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与能力。
3. 持续抓好护校安园和防欺凌专项行动。会同公安部门健全完善“六项机制”,持续推进“护校安园”专项行动、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完善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全面加强校园安全防范,严防冲击校园、伤害师生等个人极端行为。
4. 加强实验安全管理。重点提升中小学学生实验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全面细致排查实验室安全隐患,确保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5. 开展防踩踏主题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师生对踩踏事故的认识,避免因突发事件导致踩踏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
1.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重点进行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照《教育系统重大事故隐患判断指南》,聚焦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校舍安全、实验实训、校车和校园交通、特种设备及水电气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排查判定重大事故隐患,严格落实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和报告措施。
2. 做好考试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通过组织专业心理咨询讲座,设立一对一咨询室,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心理健康监测预警机制等举措,为期末考试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减压服务,缓解家长与学生的焦虑心态,确保学生平稳应对考试。
3. 充分认识汛期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进行专门部署,确保汛期学校工作做实、做细、做扎实。及时掌握灾情预测预报信息,并向师生、家长发布预警提示。全面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具体的排险避险措施。如遇极端天气,应适当调整上下学时间或采取停课等措施,全力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与学校安全稳定。
4. 防溺水工作需常抓不懈。将防溺水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定期开展防溺水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并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模式,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视频、图片等素材,向学生普及防溺水知识和技能。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家访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共同关注学生防溺水安全。同时,严格落实考勤制度,及时联系缺课学生家长,避免学生脱离监护视线。
5. 加强夏季消防安全工作。开展夏季防火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加强校园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防范用电事故,排查整治消防设施不达标、占堵安全通道、违规设置铁栅栏、违规使用大功率设备、违规明火施工作业以及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违规充电等突出问题。
6. 召开暑假前安全工作会议。部署放假前和暑假期间学校安全工作,并对学校安全工作开展全方位检查。
1. 加强暑假前安全教育。放假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专题安全教育,对防溺水、火灾、交通事故、网络沉迷、诈骗、自然灾害等进行针对性提醒,切实增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 加强暑假前校园安全管理。暑假前开展一次全面的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紧盯消防安全、燃气安全、实验室危化品安全、校舍建筑和施工安全等重点领域,深入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暑假期间,加强值班值守和巡逻巡查,全力保障校园安全稳定。
3. 绷紧暑假师生“安全弦”。暑假是各类学生安全事件高发期,要扎实开展假期安全教育,从严从实从细抓好防溺水、防欺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汛、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工作,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严格遵守值班值守纪律,织密织牢暑期校园安全守护防护网。
1. 假期防溺水安全再提醒。暑假期间,学校可通过微信群、短信等方式,持续向学生及家长传达防溺水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班主任老师应每日通过班级微信群进行安全提醒,确保学生远离危险水域。
2. 做好秋季学期开学安全工作。开学前一周,完成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实验室、食品库、锅炉房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确保以充足的条件和安全的环境保障新学期安全平稳开学。
3. 开学前组织教师开展安全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为新学期安全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 防范开学心理危机。开展重点学生家访活动,家校协同做好学生情绪管理工作。开学前及时召开家长会,指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状况,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有效疏解“开学焦虑”。